佛教的緣空,慈悲與基督的「愛空」(因完全的愛而空化我執)與「極喜樂的傷痛」
高層次的宗教,都不是只行善,而是使人生命得一種境界,領悟宇宙的崇高真實。行善只是有了高層體驗後,自然行出來的。所謂宗教勸人為善,是很表面的瞭解。
佛教原是一種哲學,是一種教化,叫人禮佛,學習佛陀的領悟,不是叫人拜神佛。佛的地位和孔子一樣,是個有覺悟的偉大聖哲,是人,不是神,巴利文佛經記載他是食物中毒而病死。他是人,是偉大的覺者,不是神。
原初的佛陀哲學教人如實看世界,明悟人間的變化無常,而無所執著。
大乘佛學創初者龍樹,提出空的哲學理念,以統合原始佛教到小乘各派。《中觀論頌》說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認為世間一切因緣起滅,變化無常,「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。」事物皆在生滅中無不變性,故稱為空,一切在流轉,一切性皆空。人痛苦來自執著,看不透變化,一旦變了,如美女變為胖女,或老了,就會痛苦。看透了,以平常心看,就解脫痛苦。
後來大乘佛教產生了菩薩思想,認為修成佛之前,是菩薩的地步,或說菩薩是佛的前生,其特性是慈悲。
但若原初佛教以宇宙是緣起而成,那是一切皆空,慈悲也由緣而起,也只是空。此外,單從緣起性空,也難解釋宇宙萬有的根源。故佛教在大乘時代發展出佛性與慈悲思想,走向更圖滿。
大乘佛教中的無著發展出唯識宗,從人心的八識解釋存在萬有相狀,而成佛的根據改為心識中的無漏種子。
到《大般涅槃經》正式提出佛眼界,見眾生皆有佛性。哲學上馬鳴作《大乘起信論》,以一切無漏根源在自性清淨心,這真心是如來藏在諸相之後為其根據。將空的哲學轉變為真心系統,以宇宙終極為一無限的自性清淨心,為佛的法身,為佛性,其性是慈悲的,宇宙以慈悲為本,空只是其清淨及超越本質的描寫。
這佛性與慈悲觀使佛學得圓滿發展,慈是與眾生樂,悲是拔眾生苦,而有今日佛教的慈悲行及常樂我淨的境界。
至此佛學智慧有兩維度,一是緣空,一是慈悲。以大智悟真如,以大悲憫眾生,為悲智雙運。
基督宗教(包括天主教)是人在追求領悟最高真理時,遇到宇宙最高親情仁愛的上帝,從上帝主動向人的啟示中,體悟上帝無盡的恩情美善,潔淨內心苦罪,全體消解人的業,使人內外自由,這不是哲學推論,而是一剎那人與宇宙恩情的感通,自我進入無限超越的宇宙恩慈中。
上帝向人顯現,與先知對話,顯明自己是慈愛和公義的,慈愛是神的本性,聖經也多次提到慈悲,原文是溫柔憐憫,慈悲是神無條件大愛之一屬性,也是其本性的彰顯。
上帝關愛人類的苦難罪惡,並不以公義刑罰人類,卻道成肉身來人間,成為耶穌基督,與人同甘共苦,受極大苦難,被鞭打侮辱,釘死十架,來承擔人的痛苦,取代人類身心罪業的刑罰,一次過寬恕和潔淨人類所有罪業,再死而復活,帶來生命的重生,使一切得重頭開始,人身心也死而復活,成為新人,而得改變世界,將上帝的天國實現在人間。
基督復活為多人所見,證明死後有永生,人不必講輪迴,卻可當下潔淨罪業得永生。
基督經受釘十字架的大苦,是上帝慈愛本性的彰顯。一次過解決人類的苦難,罪惡和死亡三大問題,了決人生命所有煩惱苦楚。基督帶來救贖,徹底改變人生命,人與上帝互為感通,從靈里體証重生,得大自在。
人內心從罪業完全轉向慈悲,須完全在上帝愛火中焚盡自我的迷執,使自我空化,而為愛所充滿。十六世紀著名炅修大師聖十架約翰稱為「極悅樂的痛傷」,人的自我執著被聖火燒盡煉淨時,是痛苦的傷口, 但因與宇宙感通,被天地大愛所充滿,心性轉為無盡慈悲,即形成極大的喜樂。這時靈心同証空與愛,稱為「愛空」,超越現世一切而成純粹的慈悲。悟此境界的人,在生活上即質樸單純,而又滿有智慧與慈悲。
佛教和基督教都會做關愛人的好事,佛的慈悲也是勸人為善,重佛性和菩薩行,我很欣賞,是好的教化和好的哲學。
基督的犧牲和大愛,不單是為善,卻是生命的救贖,人生煩惱的總了決,可帶來永生,不只是好的教化和哲學,也是永恆生命之道,人被煉淨而入愛空,因愛神愛人愛眾生,空化一切,即出大慈悲大喜樂。即時証空如又証慈悲,更証悟上帝之真實無妄,天堂之常樂我淨。
現世人得永生,即可當下在天國中,成為天國公民在地上,無條件行出愛與公義,帶給眾生喜樂,盡力改變眾生之苦,故要改變現世的苦罪,而喜樂暢流,如在永恆美善及光榮的天堂一樣。
我從15歲修佛與道家,曾問道於南地隱世法師法海及華嚴大師靈真。18歲後入儒學,追隨大學者唐君毅與牟宗三,一切境界我都親身經歷體驗,22歲明基督之道,發現聖經與耶穌所言,都完全真實。基督信仰可欣賞包容儒道佛境界,而又從救贖得進入終極大光榮大自在大圓滿境。
願人人得真實體會上帝大慈悲仁愛的恩情,得救贖,得新生命,得永生,再去以愛關懷受苦的眾生。
梁燕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