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福的沈思-十八個屬靈的深度反省(第四篇)

八福的沈思

十八個屬靈的深度反省

梁燕城教授

(第四篇)

 

第八:溫柔的人去除怨憤

溫柔希臘文是praus,在希臘哲學中是一個道德上的用語,亞里士多德(Aristotle)的中庸倫理學,視之為暴怒與柔弱之間。在舊約詩篇有類似描述:「謙卑人必承受地土,以豐盛的平安為樂。」(詩篇37:11) 在希臘文舊約中,「謙卑」與馬太福音的「溫柔」是同一個字。而其涉及的內容與哲學所講的接近, 是對憤怒的化解, 詩篇說:「當止住怒氣、離棄忿怒。」(詩篇37:8)

舊約描述「摩西為人極其謙和,勝過世上的眾人。」(民十二3),摩西是一很有能力而成就驚人的上帝僕人,但他同時絕不以其能力和成就而驕傲,卻是十分謙卑,他是真正謙卑溫柔的人,結果得承受地土。

溫柔之心,是絕對謙卑在上帝面前的人,故得聖靈光照,常會反省自己內在深藏的怨憤怒恨,特別是內心對他人的懷恨,轉為以寬恕釋放苦毒,改從仁愛、感通、寬容、柔和之心看人看事。

只有完全相信上帝,知道上帝對一切不平不義的事都在掌權,自己如果已委身給上帝,一切際遇,包括自己所受的傷害與苦難,祂都知道。若主容許這一切,必有衪對自己的安排,使未來有更大的美好的發展,我們可以為未來的美好而先感謝神,接納發生的苦難,並原諒傷害自己的人。如此就可因寬恕而內心釋放,不再因他人傷害自己而心懷憤恨。

當人要用石頭打死淫婦時,耶穌問: 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(約翰福音8:7) 耶穌所重的,是一種自省的倫理,他叫每一個人在指責或論斷人時,先要反省自己的罪。

我們犯了罪,不會叫上帝刑罰自己,卻是求上帝寬恕。但上帝既寬恕我們的罪,祂也同時會寬恕得罪我們者的罪,如果上帝寬恕他人,我們也須寬恕他人的罪。通過反省自己的罪,人才學會去寬恕他人。

溫柔謙卑是人向上帝所必具有的態度。當人求潔淨自己的罪,又寬恕他人時,就是溫柔的人,其溫良謙卑性,可承受人間一切悲歡離合,可承受上帝賜與的資源。故溫柔的福氣可以承受地土。

反省:你心中藏有怨恨憤怒嗎?你有不能寬恕的人嗎?

 

第九:心靈的黑夜

經歷虛心、哀慟與溫柔之福,人初步經歷上帝對人靈魂的改造工程,體會到靈魂蘇醒的境界。「他使我的靈魂蘇醒、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。」(詩篇23:3) 我們開始為主的名,而走上帝安排的義路。

當深入與神有關係時,上帝會使信徒大大感受祂同在的喜樂,甚至有各種神跡。基督徒也因此更大事奉神,但一段日子之後,因過份投身外在事工,而忘了內在與神的密切關係,這時產生各種靈性的病,如:

  1. 屬靈的驕傲,以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基督徒,愛批評其他信徒不屬靈。如此即不再虛心,拒絕承認自己不屬靈,因此靈性上開始驕傲自大。
  2. 沈陷於表面的基督教文化,如外表很謙卑,說話常講感謝神,而變得信仰虛偽化。
  3. 只追求屬靈的感覺,如尋求某些可見的神跡奇事,或希望聽大講員講道而得屬靈感覺,而非追求內在與神的真實深入關係。

此時上帝會取去表面的感覺,信徒早年經歷的靈性喜樂漸減,神跡也不再出現,即進入靈性枯乾的心靈黑夜中。上帝取去感覚,是要叫信徒憑信心,而不是憑感覺,才能走入更深與衪的關係。

靈魂因種種屬靈的病,進入靈性的黑夜,靈性的曠野。在無邊黑暗中,人對上帝沒有感覺,但此時才明白,深度的靈性,不是靠感覺,而是要憑信心。

「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,我渴想你,我的心切慕你。」(詩63:2) 詩人在曠野默想,在乾旱之現狀,全心渴慕追求神。當人陷在靈魂枯乾中,亦自然在靈里追求與神的關係。

所謂義,希臘文dikaiosuné的意思,是指上帝那神聖的義,從上帝看來是神聖正義的。

反省;你經歷過枯幹嗎?如何克服心靈的黑夜?

 

第十:在枯乾中的信心

經歷枯乾是上帝要我們更深認識他的始點,靈魂在枯乾中感靈性飢渴,更為切慕上帝國的公義聖潔,此時即展開飢渴慕義的福樂。

「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.我在夜間不住的舉手禱告,我的心不肯受安慰。…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,不再施恩麼?」(詩77:2-3,7) 詩人在心㚑枯乾時,甚至擔心神丟棄自己。但之後他說: 「我便說,這是我的懦弱,但我要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。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,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。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,默念你的作為。」(7:10-12) 詩人追念上帝過去的各種作為,每一次都是如此的信實,一切艱難都必過去,人必須有信心,上帝在看顧,一切艱苦日子必渡過。

信心是一種堅持,堅持黑夜盡頭有曙光,在心靈的曠野荒漠,無邊黑暗中,艱苦似是無止境,但藉信心,人堅持相信前面是活水暢流的綠州,黑夜盡頭將是曙色,人因而有盼望,再次踏上屬靈之路

憑信心前進,信心的堅持如細水長流,內心最深處漸呈現一個靈性空間,不因現實風浪而變,靈性因此得大穩定,進而追求體會上帝及實踐其國的義,而得飽足。